K7娱乐

您的位置: K7娱乐 >K7娱乐 新闻

K7娱乐 新闻

燕燕教授受首都师范大学邀请开展学术讲座
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10-10 点击数: 字体:【小】 【大】

受首都师范大学邀请,2025年10月8日,K7娱乐 燕燕教授线上开展“神经认知与教师教育”系列讲座第二讲——神经叙事与学习。华中科技大学李牧川教授主持讲座,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教授、高洁副教授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牛楠森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。

首先,燕燕教授将庄子的“庖丁解牛”的叙事与现代神经科学结合,表明长期的动手操作后,视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之间的协调性会显著提升。在“知识习得”部分,燕燕教授重点阐释了“赫布定律”,并指出该定律不仅是人工智能中联结主义范式的理论基础,也为教育中“重复练习”的重要性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d18de5163f5d42678501fa86ed9976ad.png

6a550b0dbcad4e27aafdc10de337f570.png

随后,燕燕教授提出“视觉叙事”不仅是图像表达,更是神经系统的基本运作方式。她比较图像与文字处理的神经差异,强调教学中应将抽象知识视觉化,以激活多感官通道,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记忆。

86a85a3250234f359916355cc713e2d8.png

最后,燕燕教授结合神经科学家吉米·泰勒脑卒中后的认知变化,探讨了庄子“坐忘”与神经机制的关系。她认为,“坐忘”可理解为语言脑区功能降低后身体进入的特殊状态,而“道”则是神经特殊机制下的身体意识。这一视角为传统哲学提供了现代科学解读。

ee1a3fe18c4f4c3481b0b482fc31d98c.png

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,高洁副教授首先对燕燕老师的讲座内容表示高度认同。她结合自己正在进行的“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对比”研究,指出神经科学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认知机制,并进一步引发她对“教育应如何回应这类机制”以及“教师教育又该如何跟进”等问题的思考。牛楠森副研究员提出疑问:解牛者中只培养出了一个庖丁,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偶然性变成必然性?对此,燕燕教授回应指出神经能力的先天差异会影响学习效果。刘峻杉教授在向燕燕教授表达感谢与认同之余,也分享了其独到见解。他特别指出,将神经认知研究应用于教育领域时,研究者必须警惕由此可能导致的思维僵化与信息茧房问题,并倡导在此过程中保持审慎与开放的思维。

86804625c1a24a7398b0053fed6db427.png

194cfbe96d08426fba230fa072991ace.png

b561ae058334468fa705d24adf263658.png

总结环节,李牧川教授高度肯定了燕燕教授提出的“内观”观点,认为燕燕教授的“叙事的神经”非常具有创造性,讲座内容“在虚实的转换之间、在可见与不可见的转换之间、在神与形的转换之间、在中西文化的转换之间、在多学科的转换之间,似乎有种生命真谛和教育真谛的自然流露”。

c0565cd42b234ac4928f8b75072bc9e9.png

最后,燕燕教授推荐了多本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经典著作,为后续研究者的学习提供清晰指引。本场讲座燕燕教授深度融合神经科学、哲学与教育学的前沿成果,围绕“庖丁解牛”“赫布定律”“视觉叙事”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精妙阐释,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探讨。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中圆满落幕,为参会者未来教育研究与实践创新注入了新的灵感与动力。 

(文/图:冉卉、首都师范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/审核:蔺红春/审校:李冰清/终审:仰丙灿、赵小云)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